bv伟德国际体育

编者按:党委书记陈治亚、董事长郑晓静院士在2014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上,对全校下半年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提出了做好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日前,学院执行经理郭立新接受了公司党委宣传部的采访,就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落实学校工作会议要求、推动学院重点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思路做法与记者进行了交流。

加强理工交融 注重内涵建设

——郭立新谈推进学院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公司自成立以来,扎实推进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内部结构治理,积极营造“团结向上、风清气正、和谐友善”的学院文化氛围,效果显著。当前,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背景下,学院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内涵建设,逐步把改革推向深入。

改革发展思路:重基础、通工程、促个性

记者:请介绍一下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基本情况,以及学院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学院发展的思路。

郭立新: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24人,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两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发展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学院,办学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改革发展思路是重基础、通工程、促个性。

公司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关键,以加强团队队伍建设为重点,围绕学校“四大计划”,强化以教学奠基、学科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学院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办学层次,促进学院内涵发展、和谐发展。

记者:学院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郭立新:我们将在继续保持光电子技术、目标与环境光电特性、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在国内优势地位的基础上,突出物理学科与光电子信息的交叉与融合,努力拓展通信、信号处理、环境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力争建立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进入全球学科排名前1%。

总体目标是实现下一次学科评估中物理学能进入国内参评高校的前25%,光学工程进入前30%;2017年通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认证。具体到人才培养方面,力争至2017年完成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规范化建设,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1项;至201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项,新增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项;在团队建设方面,至2016年获批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至2015年获批 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共建2所联合实验室;至2017年科研经费年均超过3000万元,获1项国家级三大奖(二等)、2项省部级三大奖(一等),SCI年均超200篇;在队伍建设方面,至2017年引进高端人才2人,新增国家级人才与省部级人才5名(新增国家级1名,省部级2名);至2017年新进教师40人,补齐编制缺口,博士化率达到80%(现为68%)。

人才培养:实施“桃李计划”,提升教育质量

记者:请介绍一下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改革发展上的举措。

郭立新: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将实施“桃李计划”,提升教育质量。

“桃李计划”以教师“教”的引领工程和员工“学”的牵引工程为切入点,以学院“促”的助推工程为保障,加强教师培训、注重教学相长,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目标,提高基础课教学水平,建立本科生探索研究式学习模式,实现专业认证工作常态化,并以此促进学院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一计划旨在通过打造基础课教学提升平台、探究式学习试点平台、专业认证常态化平台,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对口教育向通识教育的转变;二是教育功能实现从以知识传输为主向以培养认知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为主的转变;三是教学组织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为主导、员工为中心的转变;四是教学方式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培养员工探究式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的转变。

记者:请详细介绍一下“桃李计划”中“教”、“学”、“促”的含义。

郭立新:好的。

第一,教师“教”的引领工程,旨在打造基础课教学提升平台。1、2014年起,学院每年自筹10万专项用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坚持举办假期集中授课培训、讲课竞赛,支持任课教师出国培训,改进教师教学质量;2、加强教学专业团队建设,明确责任人,进行理论课程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改革,至2015年底,完成学院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争取2017年前申报获批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依托教育部构建师德长效机制试点项目建设,至2016年底完成项目结题,建立规范二级学院师德建设机制,形成学院师德建设有效活动载体。

第二,员工“学”的牵引工程,旨在打造探究式学习试点平台。1、积极打造教材建设团队,全面启动英文教材建设,采用学院专业员工试点应用,争取2017年前出版2本国家级的高水平教材;2、引进国外先进的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将国际化教育融入学院教改班教学中,逐步试点专业课采用英文教材及全英文授课,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3、2017年底,学院与国内外至少一家院所建立长期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每年选派优秀员工进行联合培养。

第三,学院“促”的助推工程,旨在打造专业认证常态化平台。1、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和中心地位,争取在2017年通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认证考查;2、依据专业认证的要求,计划在2016年启动以教改班为试点的外语教学项目,研究和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在2017年获1项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3、坚持专业认证准备工作常态化,建立并完善专业认证相关制度,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专业教育国际化提供可持续保障。

学科发展:推进“学科提升计划”,以整合创新驱动发展

记者: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加强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的关键。请介绍一下学院实施的“学科提升计划”的内容。

郭立新:我们学院实施推进的“学科提升计划”,主要通过团队建设六要素中的学科定位、科学研究和学科基地建设展开,加强对团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科意识,活跃学科的学术气氛,努力做到突出重点、全面提高,优化结构、注重创新,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显示,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一级学科中物理学排名并列32/87,光学工程排名并列20/38。争取通过规划建设,下一次学科评估中物理学能进入国内参评高校的前25%,光学工程进入前30%。

记者:请介绍一下推进“学科提升计划”的具体做法。

郭立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利用需求评估,准确凝练学院学科定位,优化学科结构。1、梳理学科研究方向,参照是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行业经济发展需求、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是否对人才培养具有较大支撑作用,定位好学科方向、凝练好学科特色,增强学科吸引力;2、整合现有团队建设资源,进一步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凝练光电子技术、目标与环境光电特性、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的研究方向,优化学科结构,争取在2016年申报获批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3、2015年,完成团队建设近3年的可操作性规划,以二级学科为平台,制定团队建设规划,明确各个学科方向和目标任务。

二是把握机遇,善用现有平台资源优势,提升科研能力。1、将学院相关科研工作纳入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和工作计划,积极建设目标与环境特性部,争取更多科研支持;2、利用学科优势,积极与中电、航天科技、兵器、中船重工等广泛开展校所合作,争取在科研经费、重大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新的进展;3、制定学院科研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与管理办法、标志性成果激励政策,培育优秀学术团队,争取科研经费年均超过3000万元,获1项国家级三大奖(二等)、2项省部级三大奖(一等),SCI年均超150篇。

三是凝心聚力,科学规划,夯实学科基地建设。1、加强科研的基础工程建设,着力加强“光电探测技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校内超净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实现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与标志性成果的突破,争取2015年底建立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集中力量搭建学科基地平台,联合相关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争取2016年前与中电53所,航空618所,中电22所等共建3所联合实验室。

队伍建设:实施“保基增质计划”,构建良性合理的人才梯队

记者:人才是学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请谈谈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构建良性合理的人才梯队的做法。

郭立新:招揽、培养高端人才方面,我们将完善“增质”支持体系。依托学院学术委员会,学院成立“高端人才引进专项工作小组”,负责收集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信息收集、建立人才动态匹配数据库,与学校协调人才引进的待遇、发展空间、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完善人才引进的支持体系,实行全程式引才服务,争取在2017年底前培养/引进2名国家级人才,培养2-3人获得国家级人才,3-4人入选省部级人才。

我们将搭建发展提升平台,吸引优秀人才。通过采取国外进修与国内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派遣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培训、研修或到国内外名校做访问学者;有计划选派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活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支持和扶持青年教师承担重大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行导师制,重点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环节、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等,搭建多样长效提升平台,吸引优秀人才。争取在2017年底补齐、配全学院教师编制缺口44人,实现博士化率80%。

此外,我们将完善聘任考核激励机制,构建合理梯队。进一步改革、完善学院的岗位聘任、考核和激励体系,通过评价、考核、分配、奖励、评优、晋升与聘任制度的系统变革,参考教师对学院贡献度的考量,逐步加大奖励和惩处力度,围绕光电子技术、目标与环境光电特性、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方向,形成8-10支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教学团队。

上一篇:【公司新闻】“瑞金之星”合唱节 学院代表队表现出色

下一篇:【公司新闻】公司赴武汉大学进行学习调研